
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时候,是龙抬头的日子,又称春耕节、农事节、青龙节、春龙节等,
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。“二月二、龙抬头”,象征着生机、万物复苏,龙头节也是龙抬头的别称,这一天,也是土地神诞辰,“土地诞”也称“社日节”。
龙抬头日在民间是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、驱邪攘灾、纳祥转运的日子。
而龙在神话里,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,司掌行云布雨,龙能腾云驾雾,常用来象征祥瑞。
自古以来,人们在仲春“龙抬头”这天敬龙庆贺,以祈龙消灾赐福、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,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,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(戊,五行属土)。古人认为土生万物,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。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,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奉祀土地神。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,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"社",按照民间的习俗,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,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,祈求或酬报土地神。土地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,土地神的职责就是保佑着一方土地之内的人物康泰,出入平安。
节日传说
俗话说:“二月二,龙抬头,大家小户使耕牛。”
此时,阳气回升,大地解冻,春耕将始,正是运粪备耕之际。
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。伏羲氏“重农桑,务耕田”,每年二月二这天,“皇娘送饭,御驾亲耕”,自理一亩三分地。后来黄帝、唐尧、虞舜、夏禹纷纷效法先王。到周武王,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,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。于二月初二,举行重大仪式,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,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。
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,惹得玉帝大怒,命令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。龙王不忍生灵涂炭,偷偷降了一场大雨。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,压于大山之下,黎民百姓感谢龙王降雨,天天向天祈祷,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,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,于是便有了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之说。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,农民非常重视春雨,庆祝“龙头节”,以示敬龙祈雨,让老天保佑丰收,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,故“龙头节”流传至今!
节日习俗
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,和风化雨的主宰。“龙抬头”,意味着阳气生发、万物生机盎然。故自古以来,人们在龙抬头时节,会举行敬龙祈雨、放生,以求一年吉祥丰收,并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纳祥转运的日子。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。
祭社神
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,“土地诞”也称“社日节”。很多人都会到附近的庙或土地庙烧香祭祀,敲锣鼓,放鞭炮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剃龙头
民间最大的习俗是“剃龙头”,不管是老人小孩,剪发、修容,让自己焕然一新,预示着可以求得一年的好运。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,儿童理发,叫剃“喜头”,借龙抬头之吉时,保佑孩童健康成长,长大后出人头地;大人理发,意喻从“头“开始,辞旧迎新,希望带来好运,新的一年顺顺利利。